随州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4-01-02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商务局 审核:商务局 字号:[ ]

  

本规划以《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主要明确新时期我市商务发展的总体构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十三五”期间指导我市商务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全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商务发展总结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围绕“圣地车都、神韵随州”的总目标,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坚持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不动摇,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不动摇,扎实推动商务改革,努力促进转型发展,积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奋力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商务经济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环境优化、活力增强、创新引领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促流通、社会消费稳步增长。商贸流通业持续较快发展,201 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9.6亿元,增幅居全省第5位,“十二五”年均增长14.8%,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201 5年全市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增长,交易额达到86亿元,同比增长63%;城乡流通网络建设卓有成效,在城区建设、改造特色商业街9条、商贸功能区4个,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达13个,连锁经营网店日益完善;在农村新建、改造农家店300多家,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97%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73%;农产品交易市场达82个,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过60亿。内贸流通市场秩序不断改善,酒类流通、药品流通、二手车、拍卖、典些、成品油、茧丝绸等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网络逐步健全,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扎实推进, 诚信建设加快推进,市场供应稳定有序,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有力保障了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

(二)稳增长、外贸出口取得新成效。货物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1 5年全市进出口、出口分别达到14.1亿和11.8亿美元,“十二五”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2.0%和9.3%,出口较“十一五”末增长55.7%。优势产品出口形成特色,农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2.5%和30.5%,农产品出口稳居全省第一,机电产品出口位列全省前5强。外贸主体发展壮大,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的企业由2010年的198家增加到201 5年的314家;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由2010年的82家增加到201 5年的118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2010年的0家增加到201 5年的2家。外贸主体活力增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出口占比由2010年的 50.2%提升到201 5年的61.8%,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中坚力量。201 5年服务外包达2800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50%。

(三)“引进来”、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利用外资连创新高,2015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398万美元,“十二五”时期利用外资平均增速达19.7%,累计批准合同外资4.32亿美元,累计实现外商直接投资4.36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3倍和2.4倍。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能源、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发展较快。

(四)“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呈现新亮点。对外直接投资稳步推进。截止2015年,全市13家企业到境外投资开设18家境外公司,投资总额5295.3万美元。建立外派劳务平台4个,与省内外10多家外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向科威特、利比亚、安哥拉、缅甸、日本、莫桑比克等国外派劳务人员1630人次。市外派劳务服务平台被评为省级样板平台,外派劳务纠纷得到有效控制,规范管理成效明显。

(五)转职能、深化商务改革形成新动力。积极推进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以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推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有力促进商务领域法治建设。

1  “十二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项  目

完成情况

2015年完成值

“十二五”年均增幅’

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99.8亿元

14.8%

对外贸易

(贷物)

出口(亿美元)

11.76亿美元

9.3%

外商投资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11398万美元

19.7%

二、“十三五”时期随州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总体上来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内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区域竞争优势面临新转换,商务转型升级呈现新趋势,商务经济发展形势更复杂、发展空间更广阔。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逐步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势头将放缓。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深刻调整,表现出回归实体经济、重塑平衡状态、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等特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酝酿突破,各国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加速整合,区域经济合作重要性明显上升,“去全球化”、“逆全球化”也有所抬头。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对我市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高标准新规则带来压力。

(二)国内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工业大国,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国内发展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期叠加”带来的诸多挑战,要素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竞争优势、增长动力弱化,我国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重心转向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协同推进;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将更多借助创新红利、改革红利、开放红利的有效释放。发展着力点转向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举措纷纷出台。这些发展的新变化,对统筹两个市场、协调三大需求、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内贸流通转型升级、释放更多制度红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区域竞争优势面临新转换。我市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土地等资源约束日趋紧张,传统拼政策、拼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寻找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系列利好发展的国家战略推进实施, “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开放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内陆开放新机制,我国开放发展正逐步由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扩展延伸。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激发消费需求、释放内需前沿优势。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为随州加快发展提供机遇,也考验着随州适应新形势、集成新动力、打造新优势的能力。

(四)商务发展面临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商务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是商务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互补优势没有改变。商务领域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加快的趋势没有改变。二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有利于商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产业支撑体系。三是我市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为全市商务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的创新红利、制度红利。

与此同时,我市商务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的集聚、集约、集群效应还未完全释放,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国内外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加剧。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流通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较低,流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产业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出口优势,具有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出口规模较小,加工贸易链条短、附加值低。利用外资领域和途径偏窄、制约因素增多。企业“走出去”积极性和实力仍然欠缺,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监管、法制和诚信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商务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我市商务发展面临诸多瓶颈,推进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任重道远。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抢抓“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总要求,推进实施外贸出口升级、流通升级、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常态思维。坚持主动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动全市商务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目标,准确把握新一轮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着力点,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商务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

坚持全球化视野。坚持以全球化理念推进商务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形成与新一轮扩大开放要求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加大力度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贸易与投资、商品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商务发展。全面深化商务改革,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要求,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整合利用商务领域各项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流通业态、贸易方式和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商务发展新动力。

坚持科学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为指引。注重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内外区域互动合作,发挥好流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坚持较快增长速度与较高发展质量相结合、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推进商务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坚持改善民生宗旨。坚持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商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在商务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发展商务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商品和服务需求。

坚持绿色发展底线。坚持走商务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量的扩张。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流通、绿色消费,营造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国内贸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流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扩内需、促消费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绿色消费观念明显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对外贸易。外贸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优势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9%以上。

外商投资。制造业利用外资稳步推进,农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8%左右。

外经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劳务合作和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

2“十三五”时期随州市商务发展主要目标

项目

2020年预期值

“十三五”年均增幅

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73

11%左右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220

20%左右

对外贸易

货物贸易出口(亿美元)

18

9%以上

外商投资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1.68

8%左右

第三章全面深化商务改革

一、持续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以新理念激发商务发展新动力。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探索力度,着力推进商务工作从需求侧管理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在商务各领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进行产品、服务、商业业态、贸易模式等创新,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培育商务发展新动力。

(二)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积极发现和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增加和提升短缺商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供需有效衔接,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等方向转变。

(三)大力实施优进优出战略。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牌知名度商品出口比重,推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加大服务贸易比重,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二、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落实好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行境外投资以备案为主的管理模式,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积极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经验,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生根。     

(二)探索构建有我市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推动各县市区把对外开放摆在战略高度和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开放、促开放的局面。

三、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全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搞活流通、深入推进内贸流通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商务执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工作,着力消除一切有碍于公平、竞争、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四、加快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强化法制保障。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把依法行政作为商务工作的基本遵循,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入贯彻《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动相关部门重点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开展清费治乱、规范市场秩序、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畅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渠道,规范投诉举报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二)加强市场监管。着力构建权责明晰、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制保障的市场秩序监管格局,打造诚信、安全的消费环境。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行动,强化部门协作,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能力,严厉惩处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进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大力推进商贸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流通追溯信息链条。支持商会、协会、产业联盟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实现市场秩序社会共治,推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诚信建设。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信用信息逐步在重点行业、新兴业态、重点领域、重点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推动建立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加强指导行业商协会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加强商业诚信文化宣传,继续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 “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经营示范创建”、 “商务诚信大讲堂”等活动,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和信用管理能力,营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

(四)推进依法行政。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对接国际规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促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推行商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促进依法履职。健全内控、问责、查纠等机制,强化依法行政的制度约束。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切实推行阳光行政。完善行政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四章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夯实商务经济发展基础。

一、壮大流通市场主体

(一)做大做强一批流通骨干企业。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重点支持银泰新世纪、中百、大润发等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尽快形成更多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吸引更多境内外先进企业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我市商贸流通领域,开展批发、零售、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鼓励零售企业加快向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转变,从经营商品向经营“商品+服务”转变,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强化流通品牌建设,鼓励流通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商业品牌。引导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参与智慧供应链创新行动,推动流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

(二)推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工作。把服务中小商贸企业摆在突出位置。发挥随州第一批省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城市的优势,全面推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工作,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着力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商贸企业。激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市场活力,引导中小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向专、精方向发展。

(三)推进流通领域全民创新创业。鼓励民营企业和各类创业者进入电子商务、典当、拍卖、成品油等领域,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加快培育超市、物流、便利店、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不同业态的市场主体,提高商贸流通领域就业吸纳力。推进无店铺零售业发展,积极创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模式。支持各类商贸流通中介组织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功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优化外贸主体结构

(一)持之以恒推进外贸主体培育三项工程。推进外贸骨干企业龙头工程,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对年均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落实资金、政策支持,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5家以上,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进出口带动作用。推进外贸成长企业壮大工程,对年均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加大市场开拓、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扶持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18家以上,提升其对全市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开口企业实绩工程,对实现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但尚未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加强政策宣传、人员培训和平台孵化,扶持培育中小微企业,力争每年新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5家以上,推动更多企业实现进出口“零”的突破,成为促进我市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大力培育新型外贸主体。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着力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充分发挥外贸企业孵化功能,加快推动模式创新、资源共享、转型发展,重点在深入拓展国际市场、推进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探索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体创建试点工作,为我市外贸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鼓励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外贸主体培育实现突破。

(三)积极支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企业国际资质认证、国际市场开拓等,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我市优势产业龙头和品牌企业在境外布局,支持农产品加工、专用车等行业拥有成熟技术和比较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

第五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十三五”时期,围绕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市场功能,改造提升商品市场,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大力培育新兴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流通节点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化、智慧化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加快流通节点城市发展

(一)积极融入鄂西北市场圈、鄂北市场集群建设。围绕全省以襄阳市为核心,以十堰、随州为重要节点,打造鄂西北市场圈建设布局,围绕全省以襄阳、十堰、随州为支点,培育和打造鄂北地区最大、辐射鄂、豫、陕、川、渝的市场集群建设布局,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鄂西北市场圈、鄂北市场集群建设。

(二)提升节点城市流通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中心、物流园区、区域配送中心等市场物流设施,培育大型批发、仓储、配送、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商品集散中转能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区域配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跨区域产销链条,提升流通服务和引导生产的功能。

二、打造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

制订实施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推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聚集区,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全市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形成辐射鄂西北的电子商务中心。

三、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一)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统筹城乡市场建设,完善商品市场网络,推动农村流通网络升级和城市商圈服务功能提升,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合理规划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商贸中心。推动大型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规划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老城区商业中心改造和新城区商业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镇中心市场建设,便利城乡商品交易流通。着力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在各县市区发展连锁网络,加快社区和农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各类市场网络的整合与互动,逐步形成以城市商业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新格局。

(二)培育发展各类市场。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合理安排市场空间布局,着力促进市场功能提升,重点推进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现代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批发市场专业化提升、精细化改造和经营模式、流通业态的全面升级,加快网上网下市场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经营管理有效融合,由以传统现场、现金、现货交易为主转向以商品展示为主,由以内贸为主转向内外贸并举,由商流物流合一转向商流物流分流,促进市场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综合考虑农产品集散地、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资源禀赋和流通基础条件,以及随州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并重,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拓展和强化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和中转集散等服务功能,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产销链,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完善消费品零售市场。引导消费品零售市场嫁接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跨行业跨地区合作,开展品牌经营,完善配套服务,向立体化、体验式、多功能、多规格的商业综合体形态发展。加快培育典当、拍卖、旧货、租赁和直销等特殊市场,鼓励发展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等新型市场,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零售市场网络。

表一  “十三五”时期随州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规划布局

  积极融入节点城市建设。围绕全省以襄阳市为核心,以十堰、随州为重要节点,打造鄂西北市场圈建设布局,围绕全省以襄阳、十堰、随州为支点,培育和打造鄂北地区最大、辐射鄂、豫、陕、川、渝的市场集群建设布局,形成以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一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终端消费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服务流通体系。

   建设大型集散地(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符合条件的销地和产地市场向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有效辐射周边产区和销区,带动形成高效、稳定的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力争到“十三五”末,在全市建成3家以上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建设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全市城镇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区域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性市场的改扩建(迁址),逐步规划实现部分传统批发市场向区域批发市场转型的调整升级,形成整体协调的批发市场节点和现代化网络布局。

 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全面推动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带动形成全市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品牌效应。重点在已形成产业优势的地区布局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香菇、茶叶、葛根、新鲜蔬菜等四条稳定的特色农产品产销链,促进随州农产品走出市域、走出省域、走出国门。

   建设终端消费市场。着眼于丰富居民“菜篮子”、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改造一批与城乡建设相配套、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标准化农贸市场(菜市场),规范连锁超市农产品经营,合理布局便民肉菜店、农产品连锁销售网点等,依托电子商务的社区农产品终端消费网络建设,构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产品终端消费市场网络。

第六章加快内贸流通转型发展

 “十三五”时期,围绕推动内贸流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要大力实施流通升级战略,着力转变内贸流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不断提升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一、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一)稳定传统的汽车、家电及住房相关消费。稳步扩大汽车消费,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培育完善汽车后市场,不断扩大汽车产品和服务消费。把握好国内家电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和产品大批量更新换代的机遇,促进新兴家电品类快速发展,满足网络化、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引导建材、家居等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稳定发展住房相关商品消费。

(二)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热点。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把发展服务消费作为新增长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扶持培育以信息、旅游、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为代表的新热点,加快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按市场化运营方式,支持发展居家养老、集中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大众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利用“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契机,推动“互联网十服务”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生活服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支持网络购物和农村电商加快发展,推进住宿、餐饮企业服务提升和诚信经营,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开拓高端和个性化生活服务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注重体验、崇尚品位、一站式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着力通过改善供给、创新供给,增加适销对路商品,大力发展居民生活服务业,激活和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为消费升级提供更多选择。

(三)全方位提速农村消费。顺应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新消费特点的产品,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网络渠道优势,有效破除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等影响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结合地区消费特点,进一步丰富消费种类,拓宽流通渠道,探索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营销和服务模式,推进现代化工业品及服务业加速进入农村,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层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促进农村居民形成现代消费观念。

二、以电子商务引领流通信息化发展

(一)推动建立电子商务产业体系。顺应“互联网+流通”发展趋势,推动流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积极参与促进规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以建设鄂西北电子商务中心为目标,逐步建立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立多个特色突出、知名度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本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市、县、镇(乡)、村(社区)物流配送网络,市县重点建设物流分拨中心,镇(乡)村(社区)重点建设物流配送网点,解决城乡“最后一公里”物流难题。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非金融机构支付体系。以创客空间、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中心,加快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着力提升传绕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内贸流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积极拓展网络消费。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促进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交易,促进城市社区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大型电商平台服务网络向各县市区延伸。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商务大数据应用。强化大数据在内贸流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开放,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推动流通中介组织开展大数据的推广应用,深入挖掘和研发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服务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引导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市场拓展、精准营销和优化服务,带动商业模式创新。

表2“十三五”时期随州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工程

1、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工程。开展技术创新行动,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创新,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开展模式创新行动,重点推进新媒体营销、网络直销、020、C2B、社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拍卖、代运营等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应用。

2.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工程。开展特色电子商务园区建设行动,依托各地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构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体系;开展企业与电子商务产业园对接行动,完善优惠政策,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

3.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创建行动,推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4.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开展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建设等专项行动,不断健全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支付服务、信用服务、交易服务、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5.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工程。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广行动,在食品、服装、纺织、汽车汽配、旅游等优势领域,依托行业电商龙头企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6.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农村电子商务推广等专项行动,扶持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体系,大力培育电商经营主体和专业人才,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新方法。

7.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工程。开展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推广等专项行动,推进电子商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应用。

8.电子商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引进、人才培训等专项行动。

三、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

(一)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加盟连锁,探索发展自愿连锁。支持连锁企业培育商业品牌、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加速融合。鼓励商业零售、住宿餐饮、药品流通、汽车后市场、养老服务等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跨区域发展。推动连锁企业以提升顾客价值、改善消费者体验为出发点,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提升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二)着力推进绿色流通。促进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绿色家居产品等节能低碳产品的销售使用,培育一批绿色市场、绿色商场和绿色饭店。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培育更多示范企业,扩大绿色流通覆盖领域,建设绿色流通服务体系。推动绿色产品和技术认证,加强绿色流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引导绿色消费和购销。在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行绿色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四、创新发展居民生活服务业

着力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城市为支撑、农村为补充的居民生活服务体系,推进居民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发展。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业态配置,落实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鼓励建设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养老、家政、洗衣、维修、理发、寄存、快递、收取等大众化服务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使民服务圈。加快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试点,探索商务部门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在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家政服务企业,扩大家政服务供给。鼓励大型生活服务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式发展,形成一批家政、养老、餐饮等服务品牌。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生活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美食广场、美食街等。

五、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增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意识。继续推进绿色商场创建,在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中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建立促进可持续消费的绿色流通模式。引导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废旧商品分类回收网络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回收试点,分类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淘汰老旧汽车,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推进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

第七章优化开放发展格局

一、实现大开放

(一)加快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内对外开放。围绕全省三区(“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板块、荆荆襄随文化旅游板块、清江土苗民俗生态旅游板块)、四带(襄十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宜恩神特色生态产业带)开放格局,突出随州文化优势、产业优势,形成新型开放格局。

(二)大力提升产业转移承接水平。围绕做大做强我市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重点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科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努力培育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

(三)促进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局面。充分发挥商务部门在对外开放工作领域的牵头作用,加强开放战略研究和实施推进,密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促进全市加快实现经贸投资、外事侨务、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新局面。

第八章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效

一、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通过创新招商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产业配套和产业布局研究,推动整合市内资源、引进外部要素、优化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外向型产业转移。

二、推动利用外资工作转变方式

  切实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利用外资工作,在不断扩大外来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快转型调整步伐,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效。

(一)推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围绕重点产业,鼓励重点地区瞄准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推进“招大引强选优”工作,充分发挥吸收外资对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牵引带动作用。

   (二)推动由注重要素优惠向优化服务环境转变。持之以恒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强化服务观念,完善投资便利化措施,运用“亲、清”思维来招商、安商、惠商。对重大项目实行联动协调和“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在用地、融资、招工、行政审批等方面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以一流的政务环境吸引外来客商投资。

(三)推动由一般招商向特色招商转变。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建立特色投资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按照“小、精、专、实”的要求,推进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

三、完善招商工作机制

(一)构建多元化招商促进平台。利用中博会、厦洽会及周边地区国际性展会资源,寻求新的招商机遇。借助境内外中介机构、商协会力量,打造高层次投资促进平台。

   (二)建立新型投资促进机制。以投资环境、综合质量、产业升级、创新能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并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办法,加大督办考核力度。

(三)完善开发区招商、升级、扩区机制。鼓励开发区加大设施投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高起点引进企业和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发挥好在招商引资、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健全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定期督查制度。着力于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对全市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鼓励各地对重大项目,实行领导挂牌跟踪协调服务、领导干部联系会商、项目末位现场督办等制度,确保项目落地早、建设快、发展好。

四、推进重点领域招商

(一)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对接《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发电、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对我市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与带动作用的项目。

(二)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切实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引进产业国际龙头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实现招商引资、招商引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技术再创新同步推进。

(三)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招商。立足服务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重点吸引外商投资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等服务业。鼓励外商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养老设施专业运营管理。

(四)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招商。研究产业转移新模式、新特点,优化吸收外资布局,促进外资集群发展。按照全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符合产业投资导向的外商投资项目集群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专栏3  “十三五”时期随州重点建设的外资领域

1、曾都、广水、随州高新区重点布局专用车、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利用外资产业带;

2、广水、随县、随州高新区重点布局新能源发电利用外资产业带;

3、曾都、随县、随州高新区重点布局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利用外资产业带;

4、曾都、广水、随州高新区重点布局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产业带;

5、曾都、广水、随州高新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利用外资产业带;

6、曾都、随县重点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外资产业带。

第九章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一、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贸易促进机构相互协作的开拓国际市场新机制。抢抓国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机遇,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快培育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及时畅通的商业信息和更加丰富的营销手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把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升温的机遇,推动汽车等我市优势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深耕美、欧、日等传统市场,重点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大力度开拓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和金砖国家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开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二、努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地位

顺应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大力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等传统战略和贸易强国、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等新战略,促进我市对外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一)加快培育技术新优势。加强各类外贸基地的培育和管理,发挥出口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推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出口。参与实施全球价值链跃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巩固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专汽及零部件产品出口,促进我市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化。

表四“十三五”时期我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出口基地

1.国家认定的各类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

2.省级出口基地(不含农产品基地):省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省级生物医药出口基地。

3.省级、市级重点培育的农产品出口基地:食用菌出口基地、中药材出口基地、茶叶出口基地、省级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加快培育品牌新优势。推动外贸品牌建设,扩大随州名优品牌产品出口。引导企业制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具有我市产业特色的区域性、行业性品牌。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推介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加强企业商标、专利的国外注册和维权,提升自主品牌出口占比。依托中国品牌商品展等活动,加大企业自主品牌推广力度,努力提升我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快培育质量新优势。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企业按照IS09000、IS014000等管理体系或与其商品特点相应的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自检自控能力,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建设和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推进国家级“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食品农产品出口质量,维护特色产业的良好形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诚信经营形象和良好社会声誉。

(四)加快培育服务新优势。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鼓励企业有计划地针对不同市场、不同产品,采取与国外渠道商合作、自建等方式,建设服务保障支撑体系,完善售后服务标准,提高用户满意度。支持我市专用车出口企业在境外建立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和备件生产基地,带动装备和服务出口。推动新型贸易方式发展探索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体创建试点工作,培育面向全市、辐射周边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运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监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健全出口产品服务体系。

三、推动新型贸易方式发展

探索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体创建试点工作,培育面向全市、辐射周边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加工贸易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生产、加工组装、分拨等环节向我市转移,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四、积极扩大进口

培育进口商品市场,搭建进口促进平台。鼓励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高科技产品等进口,带动质量好、档次高、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出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一般消费品和高档消费品进口,鼓励流通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增强服务出口竞争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重点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引导服务贸易企业集聚发展,实施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工程,促进服务外包业务发展。

六、加强进出口产业安全管理

支持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提升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应对水平。做好产业安全、进出口管制和反垄断工作,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第十章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以农产品加工、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轻纺、化工、电子通讯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聚集及产业链配套带动,推进我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聚发展,将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以俄罗斯、中亚国家和东盟国家作为重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好《深化湖北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贸合作的工作方案》,推进我市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方位投资合作。

表5 “十三五”时期随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区域和产业布局

东南亚:设立专用汽车4S店、食用菌销售中心。推动湖北万和食品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建立食用菌销售中心建设;湖北江南公司在菲律宾投资兴建消防车为主的4S店。

中、西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当地贴近市场加工制造。加快专用汽车在境外销售、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推动湖北华威公司在赞比亚和巴基斯坦建立专用车销售服务中心、湖北齐星公司在伊朗建立客车生产基地。

南亚、非洲:引导企业开展农业合作,推进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农业开发和畜牧业养殖,加快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天星粮油在菲律宾投资从事饲料、养殖业项目建设。

中东欧: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营销、售后服务网络,带动企业产品出口;加强与俄罗斯经贸投资合作;推动企业在俄投资建厂。

二、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推动我市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国门,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专用车汽车及零部件、电子通讯、制造业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丰富的国家布局。积极拓展农业开发、资源开发等领域深度合作。

三、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模式

     引导企业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分销网络、售后服务基地和维修体系,提升跟随性服务水平。

四、巩固提升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优势

推动劳务合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把握更多境外投资带动的机遇,鼓励专汽出口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推动劳务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持续推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规范发展、诚信经营,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五、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全市对外投资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促进、服务,协调解决企业“走出去”问题和困难,从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宣传、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为市内企业提供法律、智力等服务和保障。以多种形式举办境外国家投资环境推介、合作项目对接、洽谈等活动,搭建投资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伴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与防范力度,确保我市对外投资合作安全平稳发展。

第十一章积极推进商务精准扶贫

一、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

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将发展农村电商、外派劳务与扶贫开发、精准脱贫工作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创新电商、外派劳务扶贫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力争3-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二、加快贫困乡镇市场体系建设

抢抓国家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大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为贫困乡镇建成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等,促进贫困地区形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布局科学合理的农村市场体系。加大产销衔接力度,鼓励支持贫困乡镇农产品企业通过农超对接等活动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营业网点。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

鼓励引导贫困乡镇发展家政服务、健康养老、再生资源回收、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支持各类商贸服务企业对农民工进行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工作岗位。支持贫困地区外派劳务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从事海员、建筑等国外短缺工种,带动家乡脱贫致富。

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扶持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产业,积极扩大贫困乡镇食用菌、特色蔬菜、药材、畜产品、茶叶等特色产品出口。

第十二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领导商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市委实施细则,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为民、务实、清廉”。

二、加强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专项改革、对外开放、外资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对全市改革、开放、流通、环境建设等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着眼对外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合作、口岸等重点工怍,会同相关部门构建沟通便捷、步调协调、服务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全市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完善重点企业动态联系机制,共同营造大开放、大流通、大商务的良好发展氛围。

三、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支持,不断提升商务发展促进资金使用绩效,支持我市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整合资金资源,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商务领域精准扶贫工作力度。面向企业需求,会同国税、外管、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的融资、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支持力度,打造促进开放升级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四、积极培养商务综合人才

加强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增加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积极组织全市商务系统和相关企业参加各类培训,完善商务领域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提高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和过硬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五、努力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商务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廉政为官、事业有为的“两为”意识,弘扬责任在肩、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上好“市场大学”,强化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思维,用市场经济手段履行商务职能、推动商务发展。

六、加强规划实施和督办

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的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要依照规划进行分解,与规划保持衔接和协调;对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制定具体措施逐步落实。加强依照规划行政的监督检查,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调整,要有规划依据。各地商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措施、认真落实。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出现重大波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本规划的预期目标。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