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商务工作在促进生产、扩大外需、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务工作全局,是编制“十二五”随州商务发展规划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规划明确商务工作今后五年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措施,是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十一五”时期随州商务发展回顾和总结
“十一五”时期,我市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随州市情出发,紧紧围绕“四个随州”建设的总体目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全面落实“以开放促发展”的开放带动战略,全市对外开放的氛围更加浓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在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市商务系统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对外贸易、吸收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社会消费及市场流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商务经济发展历史上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跨上了新台阶。预计2010年全市进出口贸易达到7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4.9倍,其中出口6.2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4.4倍,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五年平均增长35%。高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与生产总值的依存度达到11%,较“十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外贸队伍迅速壮大,出口企业增加200家,总数达到230家;骨干企业出口规模较快提升,2010年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2家,比“十五”期间增加9家,其中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1家;出口市场快速扩大,到“十一五”末已达到122个国家和地区,比“十五”增加45个;涌现了一批较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如精制干香菇、木耳、针织服装、皮革手套及制品、手机、专用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等,特别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年提高。
2、吸收外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十一五”期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合同额4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3亿美元,年均递增18%;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占计划目标的130%,占同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比“十五”期间增加9.9亿美元,增长2.26倍,年均递增22%。建成外资企业60家,“十一五”末累计达到90家。利用外资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有3家国内500强和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市落户;批准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0多个。通过吸收外资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建设资金困难的矛盾,改善了我市基础设施环境,同时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及生产工艺、设备,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推动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对外经济合作有所突破,“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外经工作实现了“三个零的突破”:一是三友、神农等4家农产品优势企业到海外投资, 完成境外投资100万美元;二是建立了随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和基地;三是与省内外10多家外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100人。但是,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工作仍没有实质性进展,外经营业额是空白。
4、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市场繁荣稳定。“十一五”期间,我市千方百计扩大流通规模,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213亿元,保持了年均17.2%的增长速度。全市现有商贸流通业服务网点21000多个,各类农贸市场52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总额达52亿元。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4%;从业人员近9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人员占15%,成为吸纳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之一。各类商品市场的发展,推进了我市贸工农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引导生产、搞活流通、提升影响、促进发展的作用。
5、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多层次物流体系、多元化市场格局日渐形成。以超市、连锁经营店、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为主要业态的商贸流通网络日趋成熟。到2009年底,全市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商场6家,2000平方米以上超市35家;全市旅游饭店50家,其中三星级9家、四星级4家、五星级2家。城市商业品位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发展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为重点,以“万村千乡”为契机,逐步向城镇、乡村和居民社区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三里岗香菇市场、小林花生市场、吉阳大蒜交易市场、淅河、厉山畜产品交易市场、万店菜碗豆市场、马坪蔬菜市场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6、存在主要不足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随州商务事业取得明显的成绩,但由于我市基础差、基数小,全市商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贡献率不足。除外贸出口外,其他商务指标规模不大,在全省还处于落后位次。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先进市,甚至落后于其他同类城市,与全省发展形势相对照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仍占很大比例,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相对竞争优势差。吸收利用外资的规模小,形式单一,外资投向一般加工业和生产项目偏多,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三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政府对必要的市场调控缺乏有效的手段。四是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配套设施差,商业的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低。商贸流通企业在现代管理理念、机制、资金,特别是流通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
制定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必须正视差距,认真查找和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开放意识不强,对外经贸和流通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认识不够,与后危机时代和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二是环境建设亟待改进,硬环境方面,缺乏适合外商工作生活的“仿真环境”,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还不具备大项目落地的条件;软环境方面,仍然存在部门利益至上、大局观念淡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招商引资的体制与机制需要创新,效率与质量有待提高,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四是人才制约比较突出,高层次的外向型人才、专业招商人才、流通业管理人员较匮乏。
二、“十二五”时期随州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十一五”期间特别后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十二五”期间,我市商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肩负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挑战。从国际形势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延续,外部环境依然严峻,贸易保护壁垒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降低,投资步伐放缓,世界经济进入新的调整期。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存在通胀风险;信贷增长起落幅度较大;中国出口成本提高;大宗商品涨价,中国进口费用增加,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成本提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我市经济区位看,我市地处内陆腹地,产业配套竞争优势不明显,承接产业转移仍处于较粗放的初级阶段,将面临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从我市实际情况看,在手、在建项目推进速度明显放缓,后续项目储备缺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制造业中传统工业和低端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主导产业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产业链条还不够长、自我配套能力还不够强。
2、发展蕴藏的有利因素和机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势头仍在延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国际背景看,由于主要经济大国纷纷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国际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有所缓解,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为我们更好地发展商务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总体宽松,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人民群众消费结构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为主的发展型转变,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我市的情况看,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市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作用将逐步凸显。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承载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十二五”时期随州商务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对外开放环境,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推动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立足扩大国内消费,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提高流通业的活力、效率和竞争力,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坚持城乡、区域、国内外市场统筹发展原则,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实现内外贸融合,着力培养一大批外向型企业、产业群体,使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我市商务经济的比重,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主要目标
1、外贸出口。以2010年我市完成外贸出口为基数,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0.9亿美元,力争达到12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出口市场均衡发展。培育和发展服务贸易。
2、利用外资。以2010年我市完成直接利用外资为基数,年平增长10%,到2015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达到7700万美元,力争达到8000万美元,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消化、吸收外资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外资在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3、外经合作。“十二五”期间,在外派劳务方面要培育市内主体,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累计外派劳务人员要达到500人次以上,建立较为稳定的劳务合作基地;在海外投资方面要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国门,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0家,完成境外投资过100万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上要有零的突破。
4、国内贸易。到“十二五”末,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达到318亿元,年均递增15%;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6%。引进1—2家国际知名连锁超市或品牌专营店,重点扶持2—3家本地流通业代表企业,培育1—2家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1个现代物流基地,搭建起物流配送网络和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四星级及以上宾馆2—3家,建设、改造三星级宾馆7家以上。
四、“十二五”随州商务发展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1、坚持科技兴贸。深入推进机电产品出口,巩固农副产品,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积极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2015年,出口产品合理分布,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50%,高新技术产品达30%,农副产品30%,轻纺产品20%。重点抓好食品深加工、纺织服装、专用汽车、关键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产品、热稳定剂、有机硅、多晶硅、医药等产品的技术升级改造,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提升。到2015年,出口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大幅提高,重点扶持的出口免验企业达到10家,构建较为完善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
2、扶持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兴贸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大力推进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其他境内外机构的认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培育10个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品牌。继续重视和支持具有我市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传统产业出口产品品牌建设,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重点出口产品中打造一批国家、省级的知名品牌。
3、培育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基地。通过人才培训、信息服务、业务指导等多种措施,帮助企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增强竞争力,推进其出口业务发展壮大,力争出口主体发展到400家,有出口业绩企业200家,培育出口过亿美元龙头企业4家,出口过5000万美元6家,出口过千万美元20家,其中跻身全省农产品出口“515工程”企业12家。运用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外贸出口的相关政策,规划建设好省级农产品、医药化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通讯电子等出口基地和科技兴贸基地,力争在国家级出口基地上有所突破。到2015年,在我市形成食用菌、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通讯电子、医药化工等5个年出口上2亿美元的出口基地。
4、推进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多元化发展。加强海外销售网络建设,继续巩固亚洲市场,发展欧美市场,积极拓展非洲、南美和中东市场,逐步实现全球出口市场均衡发展。力争对亚洲市场出口比重下降到60%以下,欧美市场出口比重上升到25%,非洲、拉美、大洋洲市场出口比重上升到15% 。推进我市贸易方式多元化。综合运用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投资贸易、承包工程、境外来料加工等方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出口。努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高科技手段和贸易方式的应用,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以大项目带动促进外商投资大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资本、产业集聚带动作用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作用,重点以食品加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通讯电子、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大项目为主,积极吸收外资,开展对外合作。以骨干大企业为依托,面向美、欧、日、韩和港澳台地区,主动加快承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和扩张。
2、拓展吸收外商投资的领域。除国家禁入的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向境内外投资者开放。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境内外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资源开发和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支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方向的开放型经济结构。搭建支柱产业合作平台,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引资渠道。转变招商机制,逐步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办好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推动以商招商。大力推广企业并购、项目融资、证券融资、特许经营和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方式。主动出击,积极组织企业和项目单位到沿海、到国外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寻求合作对象。推动招商工作转向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走市场化、专业化的招商路子。
4、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重点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资效应。注重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抓住机遇,多头并举,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巩固和扩大境外投资新的内容。进一步做好“走出去”工作的宣传、引导和推进,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参加“走出去”推介会、说明会,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到境外进行投资环境和市场开拓的考察。继续鼓励我市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机构、研发中心、土地承包经营,设立境外加工区抱团“走出去”,开展收购兼并、注册品牌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申报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积极开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
2、创新劳务合作方式,进一步开拓外派劳务市场。加大领导和组织工作力度,督促县、市、区成立外派劳务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全市的外派劳务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继续保持对外劳务的稳步发展态势,改善现有的外派劳务结构。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操作、优质服务、讲究诚信、提高效率。
3、抓好外经工作的促进与服务,进一步做好“走出去”风险防范。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外经动态,做好外经培训学习和信息服务等基础性工作,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部门合作的优势,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鼓励政策的出台;要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外经活动,敦促企业强化风险意识,时时注意风险的防范,降低外经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保护好、引领好“走出去”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
(四)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流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努力提高流通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1、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对传统物流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加快发展生产商、销售商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综合效益。加快物流平台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步推进综合物流功能的开发。在城郊结合部,重点布局包括“菜蓝子”等内容的各类消费品配送中心和集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物流企业。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继续开展“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市场的流通基础设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严重滞后的问题,降低流通损耗。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创品牌,推进订单农业发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解决由于产销脱节、信息不灵等造成的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着力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
2、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和建设市商业中心和市副商业中心,发展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现代购物中心和各类专业网点。加快特色商业街的规划建设,对传统商贸流通业,重在整合提升,以城乡一体为目标,规划布局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业态的商贸批零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商贸业态、服务水平、购物环境的融合。大力组织好会展及节庆促销活动,扩大城乡市场消费。
3、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万村千乡” 和“家电下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以解决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为切入点,重点抓好乡镇连锁经营网络拓展和延伸。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村商贸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建设规划,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中档商场等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引导工业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强农民消费信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实现社区商业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调整现行的社区管理体制。通过5年努力,基本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4、规范发展重要敏感商品市场。贯彻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认真编制《随州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促进成品油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和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监管,切实抓好生猪活体储备工作,探索乡村屠工管理制度。以《食品安全法》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随附单溯源、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等工作,全方位开展酒类流通执法活动,积极探索“放心酒”工程,营造健康的酒类消费环境。
5、积极扩大汽车消费。积极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发挥政策效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强化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运输车的支持力度,支持汽车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和规范二手车市场。开展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协调税务部门探讨二手车增值税税收方式,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规范二手车经销企业、经纪公司行为,净化二手车交易市场秩序。
6、推动特殊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拍卖业,深入贯彻《拍卖法》和商务部《拍卖管理办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规范、适度发展、动态监管”的方针,合理引导我市拍卖企业健康发展。稳步发展典当业,进一步完善监管功能,引导典当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切实防范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寄售行业监管力度,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经营典当业的行为,促进典当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旧货业。贯彻商务部《关于加快旧货行业发展的通知》精神,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做好再生资源企业备案工作,大力培育旧货流通主体,抓好旧货从业人员的从业培训与旧货鉴定估价师的资格考核申报工作,做好行业监管。有序发展直销业。认真贯彻《直销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实施办法,按照商务厅的统一部署,做好直销网点的备案工作,严格日常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
7、大力发展民生服务业。继续实施菜市场改造工程,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我市菜市场改造力度,探索菜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硬件设施对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市场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环境清洁、管理规范、食品安全、服务满意、消费方便的新型菜市场。继续推进“家政服务工程”,充分运用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展家政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培育家政服务企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和规范、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体系。
五、实现“十二五”随州商务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随州商务发展规划是随州商务领域的综合发展规划,旨在明确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实现和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商务系统和有关机构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和检查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依法行政,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驾驭商务工作的能力建设。强化商务系统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和要求,依法加强商务行业管理,形成稳定、透明、高效的商务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商务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加强和完善全市商务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商务运行调控监测,加快全市商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内贸专项规划的龙头作用,重点贯彻实施《随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编制并严格执行《随州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2010—2015)》,彻底改变城市商业网点乱批滥建、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现象,进一步规范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审批程序,建立大中型商业网点设立的协调会商和听证制度,制定和发布商业网点建设的年度指导目录,把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积极争取商务经济发展政策扶持。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省、市制订的一系列关于扩大开放、鼓励发展外经贸、商贸流通业的政策规定,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的扶持政策,积极促进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商务工作的投入。加强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和创新促进本地区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做法。重点扶持出口产品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达标认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商务项目;鼓励“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投资开发建设配送中心,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发展;鼓励争创“中华老字号”知名商标、商号;鼓励开展“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的投资和兴建;鼓励“家电下乡”和“家政服务培训”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外贸和流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协调解决中小外贸和流通企业资金困难;扩大消费信贷,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优化管理服务,切实为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支持商务发展的合力。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投资、税收、财政、金融、海关、质检、运输、工商等部门对商务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创造便捷、公平的商务运行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充分挖掘和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和积极性。加强商务领域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服务、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全市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保障机制在推动重点出口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出口等方面的协调保障作用。
(四)实施“人才强商”战略。按照我市商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要求,大力推动我市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商务人才与商务事业的共同发展。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分类培养、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加强商务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商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适应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队伍。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随州商务经济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制订和实施吸引商务优秀人才来随州工作的规划。依托开发园区建立各类孵化器载体,以重大科研项目、产业攻关项目等平台,引进一批熟悉国际经贸法规和商务经济运行规律,掌握核心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实现“人才强商”、“人才兴商”。
(五)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和检查制度。围绕我市商务“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商品流通领域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商务发展的质量、结构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按照规划先行,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的要求,建立规划实施的年度跟踪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年度主要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要保持与规划的协调一致,按照规划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科学分解,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全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在贯彻本规划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内商务发展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